Tuesday, February 1, 2011

鄭丁賢‧李佳薇現象

鄭丁賢‧李佳薇現象
2011-02-01 08:29

和很多人一樣,我守在電視機前,收看《超級星光大道》;噢,是為了看李佳薇。

傳說中,這個女孩唱歌了得;她的歌聲,震撼了台灣,不,華人世界。

而她來自馬來西亞。

衝著這一點,大馬的大票歌迷,以及眾多非歌迷,都是期待滿滿,希望小姑娘兔氣揚眉。

李佳薇唱出《回家》時,大家都被感動;她得到滿分時,大家雀喜不已;宣佈她得到冠軍時,大家心頭湧上一股
喜悅和滿足。

女孩可能不知道,她肩上扛的,不只是家庭和朋友的期望,而也包括了同血緣的同胞們的期許;這一些人,儘管她不認識,然而,卻並不陌生。

對李佳薇的支持和期待,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,而其中也帶出社會和文化意涵。

首先,這是一種集體榮譽感。人們希望一個家鄉的姑娘,一個生長在大馬的華裔女孩,能夠站在華人世界的舞台上,嶄露頭角,光芒畢露。

一個大馬華裔女孩如果能夠在強手如林的競賽中勝出,則它能夠為這個國家的華裔帶來榮耀,從而顯示華人的能力和成就。

其次,這也是一個族群的感情投射。很多華人在這個土地上面對挫折和沮喪,也感覺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同和重視;因為這種失落,而必須從其它方面來得到彌補。

通過一個女孩的歌聲,從而產生一種療傷作用,也從國家以外的活動,來取得另一種認同。

當李佳薇以馬來話發表感言時,大馬的觀眾有複雜微妙的感受。

第三,這是一種文化上的不甘示弱。面對強大的中、台、港、新的華人世界,大馬華人普遍上有文化自卑,瞭解本身在各領域的競爭力,遠遠不及其它地區的華人,因此,只能寄望從次文化或個別人士身上,創造勝面。

大馬華社如此偏愛舞獅,以二十四節令鼓為傲,喜愛撈生而不厭,愛吃肉骨茶而不懼膽固醇之上升,或許都是不甘示弱之下的文化反擊。

一個大馬女孩,擊敗了中國大陸、台灣,以及其它華人地區的選手,讓她成為一個新的現象。

中、台、港、新的觀眾,對於李佳薇奪冠,單純的只是欣賞她的歌唱能力,以及感動於她的歌聲和感情,不會有太多的聯想,但是,大馬華社的文化背景和包袱,讓大家有更多的感受。

不管怎樣,這一夜,大家都滿足了,謝謝這位很會唱歌的女孩。
星洲日報/馬荷加尼‧作者:鄭丁賢‧《星洲日報》副總編輯‧2011.02.01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